Frank Blackwood
  • Free
    89 availableFree
Book Tickets
4月 18, 2019 星期四,2:00 下午

赴美上市最新政策解析

707 wuxing road, shanghai,china Get Directions

格林菲尔德上市道为企业家提供最新赴美上市政策解析。

1999年,证监会开放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审批;2003年,证监会不再出具境外上市“无异议函”;2004年,国务院文件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企业到境外发行证券并上市;2012年,证监会取消“456”财务门槛;2014年,证监会简化境外上市核准手续,取消财务审核。

政策支持下,国内企业赴美上市是否可行?针对常见的9大误解提供独立的观点,为企业指点迷津。

误解(一)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是遥远的事情?

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看似遥远,其实一点也不远。自1999年中国第一家企业登陆纳斯达克以来,已经有超过200家企业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主板上市,在更低级别版块挂牌的中国企业数量更是数不胜数。目前,美国三大主流交易所(纽交所、纳斯达克和美交所)挂牌交易的中国公司共有136家,其中包括中国石化、中国人寿、东方航空这样的国有企业,以及知名度极高的阿里、百度这类互联网巨头,还有很多上市前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运作良好的中小企业。

误解(二):纽交所是主板、纳斯达克是创业板

事实上,这两个板块各自都包含了不同的层级,并没有主板、创业板之分。

误解(三):美国监管太严了,上市后很可能被投诉或被罚?

美国的监管虽然严格,但规则却十分透明;企业不用担心“潜规则”,只管遵守“明规则”即可。

误解(四):到美国上市费用很高,不确定性大?

一些分析数据通常会这样误导我们:美国上市的费用占融资额度的10-15%,国内上市的费用占融资额度的5%-8%。单从数据来看,美国上市的费用可谓高的离谱,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。但事实却远非如此,其中涉及了两个层面的误区。

误解(五):美国上市成功后就万事大吉,一劳永逸?

我们知道国内和国外的大学教育有个显著的区别:国内的大学“严进宽出”,国外的大学“宽进严出”。文化的差异在资本市场上也表现出惊人的相似。

误解(六):美国股市对企业估值太低了?

美国的估值水平其实一点都不低。

误解(七):老板不了解美国也不懂英文,无法交流?

这是个“杞人忧天”的话题,作为一种交流工具,英文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企业走向国际的绊脚石。

误解(八):美国上市融不到资

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融资市场,是国际资金的聚集地。对于主板上市的企业来说,都能融到资,融不到的通常是业绩不好、不作为或因欺诈等行为被降级的公司,以及OTCBB等板块的公司。

误解(九):中概股都在回归,美国不适合中国企业了?

回归的中概股,多为之前在国内不能上市但现在又可以上的企业,其主要客户群体依然在国内,回归本是于情于理。加之,这些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经过扩张和发展后,公司运营和管理都更加规范,早已满足国内A股的上市标准。